张玉卓掌舵中国石化集团18个月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年59岁的张玉卓已于今年7月起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8月2日,中国科协官网披露了这一职务变动信息。同日,教育部官网“教育部领导”栏目显示,此前担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怀进鹏已于近日履新教育部党组书记。据中国工程院官网介绍,张玉卓长期从事能源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在新型煤化工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主持建成全球首套年产108万吨油品的煤直接液化装置并实现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使我国成为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国家;应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主持率先建成60万吨/年煤基烯烃工程并实现商业化运行,奠定了我国煤基烯烃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
据中国科协官网介绍,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至今,中国科协先后召开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朱光亚曾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周光召为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韩启德为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2016年6月,万钢当选为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1月,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组成单位。
公开简历显示,张玉卓出生于1962年1月,山东寿光人,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五大、十九大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张玉卓早期的职业生涯与煤炭产业紧密相联,拥有三十余年煤炭职业生涯及在全球最大煤炭供应商神华集团(2017年与国电集团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长达十五年工作经历。
进入神华集团工作之前,张玉卓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是煤炭领域倍受关注的青年学者;在矿山一线,煤矿工人亲切地称其为“矿工博士”。他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南伊利诺依大学采矿与环境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副所长;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出任煤科院院长时,张玉卓年仅37岁。
在神华集团担任高管期间,精通外语的张玉卓积极推动神华与国际能源大企业的合作;在中国煤制油实践中,张玉卓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其领导下,神华煤制油实施了大量示范性项目,为中国能源问题和煤企转型探索出另一条应对之道。
早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担任副院长、院长期间,张玉卓便把煤液化制油的产业化作为国家战略项目,组织专业人员提出中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雏形。2002年进入神华集团后,张玉卓全面负责神华的煤制油战略。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2016年12月,总投资达550亿元、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正式投产。
2014年5月起,张玉卓出任神华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直至2017年3月赴任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彼时,神华集团已不是一家纯粹的煤炭企业,而是转型成为以煤为基础,集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
2020年1月,张玉卓重回能源行业、空降中国石化集团,成为首位非石油系统出身的石油央企董事长。中国石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三大化工公司,加油站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位。
对于全球石油石化行业而言,新冠疫情下的2020年是史上最具挑战的年份。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中国石化迅速转产增产抗疫医卫原料,用12天建成一条口罩核心原料熔喷布生产线,用76天从无到有,建成全球最大熔喷布生产商,大大缓解国内口罩价高量紧局面。同时,张玉卓带领下的中国石化提出新的转型愿景目标: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彼时,张玉卓对此的解释是,“世界领先”不仅是世界一流,而且要做到一流的前几名。“洁净”是能源化工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开拓石油石化光明前景的战略方向。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投身变革,站到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制胜点上。
在2020年国际油价历史性暴跌、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石化,600028.SH;00386.HK)去年的盈利水平领跑全球主要一体化石油石化企业,并提出“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目标。截至今年6月,中国石化集团的氢能、充换电业务加快推进,加快建设“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光伏、地热、风能等新能源稳步发展。建成16座加氢站、240座充电站、3座换电站,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加油站分别在江苏和广西投营,非油业务实现利润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