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作为我国第一大有色金属产业,铝冶炼行业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此次纳入碳市场,不仅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企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碳配额缺口与成本压力
根据《方案》,铝冶炼行业的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产生的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将被管控,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两类非二温室气体。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电解铝产量达4400.5万吨,同比增长4.6%。纳入碳市场后,预计2026年铝冶炼行业年度碳配额缺口将达34万吨。按照碳价水平100元/吨计算,显性碳成本约为0.34亿元/年,摊到单位产品上的显性碳成本为0.78元/吨铝。这一缺口意味着企业将面临额外的碳成本压力,尤其是碳排放强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可能需要在市场上购买配额以完成履约清缴义务。
减排路径与技术升级
尽管直接排放降碳难度较大,但企业仍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碳排放。提升炭素质量、提高电解槽管理水平是当前可行的减排手段。此外,转向使用惰性阳极成为铝冶炼企业的重要减排方向。惰性阳极相比传统阳极,能够完全消除阳极消耗的碳排放,为企业实现降碳目标提供潜在突破口。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25%以上。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2024年至2025年,电解铝行业预计将形成节能量约2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650万吨。
碳市场机制与企业发展
碳市场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能优胜劣汰。铝冶炼行业纳入碳市场后,企业需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生产设备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并尽快熟悉全国碳市场核算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市场交易规则。根据《方案》,2024年度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年和2026年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这一机制将推动企业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与应对
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也为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基础。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要求进入欧盟的碳密集型商品购买CBAM证书,以确保欧盟内外的产品碳成本持平。铝产品在CBAM的覆盖范围内,国内碳市场的碳排放核算与核查机制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尽管短期内铝冶炼行业纳入碳市场对抵御CBAM尚无直接影响,但长期来看,这一举措将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结语
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碳资产管理,积极应对碳成本压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碳市场机制的推动下,铝冶炼行业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迈向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