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建立了一套地空天碳监测系统,实现了区域内碳源、碳汇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测。近日,基于该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气象学会公报》发表。
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和大气反演是获得区域碳源、碳汇,即确定碳的释放、吸收储存过程的主要方法之一。京津冀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1%,单位面积煤炭消费量大,地形条件多样,以往建设的观测站点稀疏,反演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自2017年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与16家单位合作,在京津冀地区构建地空天碳监测系统。该系统由6个高精度基准站、134个站点组成的高密度观测网,多颗碳监测卫星,以及垂直探空、无人机、走航车等监测和碳模拟反演系统组成。其中,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碳污协同测量仪器,在北京组建起公里级碳监测网。
城市二氧化碳穹顶效应是由于城区高排放形成的局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其可能会增强城市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中精度观测网能用较低的成本实现较高的空间覆盖和分辨率,观测结果可揭示城市内部的二氧化碳时空变化和差异。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校正算法,将二氧化碳测量仪的精度从原始的正负30ppm(百万分比浓度)提升到1至4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