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碳汇首页 频道列表

国内碳价首次破百引关注 中碳登回应每经:已做好行业扩容相关准备,配额分配政策预期将持续收紧

2024-12-29 13:383010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再次打破最暖纪录。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议题,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造成影响,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

     5月15日是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常州市举办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在活动上作如上表述。

刘炳江介绍,我国启动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上线交易,年覆盖超过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据悉,今年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已上涨三成,4月24日首次破百,接连创下历史新高。随后虽有小幅下降,但基本维持在100元/吨左右。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战略总监李全伟介绍,目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经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开展专项研究,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市场的扩容。

     同时,李全伟称,第二个履约周期较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盈余下降,市场配额供给实际减少,且配额分配政策预期将持续收紧。

全国低碳日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彪 摄

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额增长近九成

     在2024年全国低碳日“全国碳市场专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介绍,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碳市场建设,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交易,目前仅纳入发电行业。针对碳市场的活跃度、扩容等问题,李全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着全国碳市场两个履约周期的发展,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累计成交量达4.57亿吨,成交额262.03亿元,累计清算金额524.06亿元。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89%。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近50%。

     同时,李全伟称,在前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仅纳入电力行业。根据国家安排,更多行业和交易主体将参与全国碳市场,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总量、交易规模和市场活跃度。目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已经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开展专项研究,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市场的扩容。

     此外,对于即将到来的碳市场扩容,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等相关工作是否已做好准备?

     李全伟介绍,中碳登持续参加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相关工作。在系统优化升级方面,完成新增业务功能开发和测试工作,并对系统资源完成优化升级。目前,注登系统已基本具备承载更多扩容行业企业的资源条件。在拓展结算体系方面,进一步完善“1+N”的结算银行渠道,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机构、各结算银行制定专项方案,为新增市场参与主体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资金清结算服务。

六五环境日宣传产品展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彪 摄

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市场配额供给实际减少

     陆新明说,2016年时他曾了解到,碳价目标价格应该是每吨100美元左右,当时欧洲碳市场的价格是每吨几欧元。“不到十年,我国的碳价突破了100元/吨,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也达到了100欧元/吨,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充分说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势所趋,也再一次说明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陆新明说。

     对于我国碳价较快上涨,李全伟分析,从微观和短期来看,碳价主要是由配额供需结构和碳市场政策预期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是由能源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

受多重因素影响碳价上涨,原因具体而言主要有:一是配额供给收紧,第二个履约周期较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盈余下降,市场配额供给实际减少,且配额分配政策预期将持续收紧;二是配额需求增加,缺口企业数量、配额缺口量增加,企业购买配额需求预期将持续扩大。

六五环境日宣传产品展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彪 摄

     此外,李全伟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5月1日正式施行,部分未完成配额清缴履约任务的重点排放单位在《条例》生效前积极购买配额。随着我国政策由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以及碳达峰目标临近,碳排放管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碳市场作为推动降碳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也将发挥更大作用,更加认可碳排放配额的市场价值,需求和价格持续走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同类
绿色博鳌“碳”索可持续未来
从使用源自阳光与海风的电,到见证咖啡渣与塑料瓶制作低碳“咖啡衫”……过去几天,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代表再聚博鳌

0评论2025-04-03151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
曹增栋、岳中刚在《经济问题探索》2024年第12期撰文指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助力低碳

0评论2025-04-03124

碳减排超4000吨!“海葵一号”再添“混合动力心脏”
随着操作员按下启动键,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搭载的双燃料发电机组成功并网运行,这是我国首个

0评论2025-04-03162

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如何应对?
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作

0评论2025-04-03152